「自我」。其次,從眾效應也是炫耀風氣的成因之一。從眾效應又被稱為社交認同感,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羊群心理。人們渴望和身邊的人保持一致,於是便會觀察和模仿身邊的人的行徑。炫耀性消費便是個很好的例子。消費者大都追求潮流,看見流行商品便會趨之若鶩,爭先恐後地去購買。即使他們不是真的很喜歡那件商品,也會加入購買的行列,並且貼文放到社交媒體上「炫耀」,為的只是尋求他人的認同。再者,心理學上的另一個名為虛榮效應的理論也能解釋炫耀之風。虛榮效應意指社會上某些人渴望享有或是擁有獨一無二的商品的現象,例如,限量版商品、藝術品等。擁有這種商品的人越少,該商品的需求便越大。「限量」二字便如勾魂攝魄般讓大家移不開目光。同樣地,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擁有虛榮商品的人向他人「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收穫。但由於這些所謂的虛榮商品的價格大都比較高昂,所以在社交媒體上貼文分享戰利品很容易便會被認為是在炫耀。前文提及到社會比較,其實社會比較也是炫耀風氣的其中一個成因。社會比較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在1954年提出的一個理論,他認為人在缺乏客觀思考的情況下,很多時便會透過於他人比較來進行自我評價。社會比較可以被細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歧視性對比,也就是說一些社會階級較高的人透過炫耀性消費來區別自己,「歧視」階級較低的人。另一種則是金錢競爭,意思是社會階級較低的人欲力爭上游,於是透7
CSSC9001E 小組文字報告過炫耀性消費來仿效社會階級較高的人,來獲取他們的認同以進入上流社會的圈子。在這個情況下,社交媒體不單單是一個平台讓他們可以與他人比較,更是一個催化劑,令比較更容易發生、令貼文者更受他人注目。最後,就演化心理學的角度而論,人之所以會炫耀其實是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演化心理學家主張人的許多功能都是為生存和繁衍後代、生兒育女而設。正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幾千年來無論經歷再多天災、有過再多猛獸,人類仍然能夠安然無恙地繼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這些「功能」可謂功不可沒。舉個例子,在遇到危險時我們大腦中的杏仁核會根據當時的情
Want to read all 14 pages?
Previewing 10 of 14 pages Upload your study docs or become a member.
Want to read all 14 pages?
Previewing 10 of 14 pages Upload your study docs or become a member.
End of preview
Want to read all 14 pages? Upload your study docs or become a member.